close


老人在天橋邊賣自製雞毛毽子
老人寒風賣毽子賺醫葯費
  成都商報記者 梁梁 實習生 康耕豪  陳婆婆的順口溜
  “皇帝愛長子,百姓愛幺兒”
  ———談為何賣毽救子時的一句話
  “日無周濟之米,夜無鼠耗之糧”
  ———回憶兒子出生時,家庭的貧困
  “聰明有種,富貴有根”
  ———去未來兒媳家打聽後的評價
  86歲的陳玉珍為了給兒子治病,在春熙路上賣雞毛毽子。網友拍照傳上網後,消息迅速擴散。隨即,眾多愛心市民紛紛找到陳婆婆買毽子。成都商報記者探訪時,婆婆的兒子劉中順表示,“治病有醫保,沒那麼惱火,但我媽非要救我。”(成都商報昨日報道)
  “皇帝愛長子,百姓愛幺兒。當年為了養活兒子,我扎扇子討到百家飯,後來為了給兒子娶媳婦,我打席子掙到了接親錢。現在兒子生病了,我扎毽子也能救活兒子”,陳婆婆昨日說。
  母親的不易
  扎扇子養活兒子 打席子娶回兒媳
  如今51歲的劉中順仍是陳婆婆口中的“幺兒”。陳婆婆共有兩兒兩女,自從16年前從遂寧老家來到成都後,陳婆婆就一直跟著兒子和兒媳一起生活。老人不識字,卻有一肚子的順口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“皇帝愛長子,百姓愛幺兒”。
  養子 扎扇子換百家飯
  陳婆婆說,當年劉中順出生時,自己家中窮到了“日無周濟之米,夜無鼠耗之糧”的地步。大人的飯吃不飽,給娃娃喂奶時奶水也不夠。陳玉珍說,為了保證兒子有得吃,自己每3天就扎100把扇子。趕集的時候,自己拿著扇子到街上賣,一把扇子換別人家一小把麥子或一小把豌豆。最終,扇子換了百家飯,這樣才養活了兒子。陳玉珍笑著說:“村裡人都贊老劉家的老婆有雙抓錢手,我自己也好驕傲。”
  娶媳 打席子湊接親錢
  後來,到了兒子娶媳婦的時候,陳玉珍專門跑到未來兒媳婦的家裡去打聽。結果左鄰右里都對這家人評價很好。“聰明有種,富貴有根”,陳玉珍打定了主意要幫兒子接個好媳婦,但是接親需要500塊錢。陳玉珍的老伴已經去世了,為了掙到這500塊錢,陳玉珍借遍了親戚,又開始打席子。陳玉珍想不起自己是打了多少席子,才湊夠了接親的錢。
  進城 賣毽子貼補兒子家
  16年前,劉中順夫婦在成都賣水果攢下了一筆錢,接母親到成都養老。和鄰居太婆聊天的時候,陳玉珍發現別的婆婆都在做鞋墊做雞毛毽,陳婆婆說:“我做個雞毛毽兒背去賣錢,輕輕巧巧就把錢掙了,也貼補了兒子家裡,才好。”2002年,74歲的陳玉珍開始做雞毛毽,背到春熙路去賣錢,直到2011年。
  救兒 晴天落雨都去賣毽
  2013年開始,劉中順在成都市二醫院確診患上腎衰竭晚期。陳婆婆說,自己慪得跟著兒子一起哭了一場後,就把眼淚擦乾。當年扎扇子都能養活兒子,打席子能幫兒子娶媳婦,那麼現在扎雞毛毽子也一樣能救活兒子。
  於是陳婆婆再次上街賣雞毛毽。李女士說,這次家裡誰也攔不住婆婆了,並且婆婆這次的勁頭更足了,晴天落雨都要背著背簍出去。晴天就坐在天橋上,下雨就在商場旁邊避雨,不到下午5點就不回家。
  兒子的回報
  雖然還在透析 每天一早給母親做飯
  經過數次透析後,劉中順的身體好了一些。陳婆婆每天早上6點多就起床了,為了讓母親吃個早飯,劉中順總是和母親同時起床,幫母親做好早飯。陳玉珍笑眯眯地說:“我的兒子飯做得好吃,成都飯的口味跟我們遂寧的口味不一樣,我就喜歡我兒子做的飯,做的啥子飯都喜歡。”
  陳婆婆開心地指著兒子說:“你看,原來病得坐都坐不起來,現在能走路了。都是我賣毽兒賣得好,才救好兒子的。”聽到陳婆婆的話,李女士大聲反駁:“媽,那是醫保給治的。”但是陳婆婆就像沒聽到兒媳的話,笑眯眯地繼續說:“我身體好好的,我兒病了,你說我慪不慪?要是兒子沒了,我還怎麼活,哪個有我兒子做的飯好吃,我就是還要賣毽救我兒。”
  劉中順說,自從確診病情以後,自己每周去透析兩次,平均每個月自己僅需花費300多元。雖然自己已經喪失勞動能力,但是妻子每月收入為1170元,子女每月還要給自己交上900多元的保險費,再給1000多元的生活費。這些收入,再加上20多年賣水果的積蓄,足夠支付藥費了。
  最新消息
  民政社區再次入戶調查
  陳婆婆家不屬救助範圍
  陳婆婆在網上火了之後,昨日,成都市民政局公共服務站、東安南路社區的相關負責人再次到陳婆婆家,瞭解確認情況。成都市民政局公共服務站負責人表示,轄區居民家庭收入低於500元的,可直接到街道辦申請低保;另外,對於各種突發意外情況,社區還有快速救助機制。經過確認,陳婆婆兒子家中因經營多年水果生意,略有積蓄無負債,並自主購買了房屋。現在陳婆婆的兒媳和孫子孫女收入水平也較為穩定。其經濟狀況並不屬於民政救助的範圍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d61rdyxj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