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爸爸,去哪兒》火了,在一個不那麼黃金的時段。似乎只是一夜之間,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就由“全民歌手”變成了“爸爸的育兒經”。從kimi叫“爸比”時軟糯的鼻音,到石頭連綿不絕的屁意,《爸爸,去哪兒》收穫了太多的感動與開懷的笑容。
  人們不禁想問:《爸爸,去哪兒》的魔力究竟在哪裡?
  答案其實很簡單:父愛。
  我們會笑王岳倫不會給Angela扎辮子,會笑田亮讓cindy打底褲外穿,因為這時候,他們就是一個普通的爸爸,是一個面對女兒束手無策的爸爸。
  我們會感動於林志穎與kimi合唱《十七歲那年的雨季》,會樂於見到郭濤和小石頭的武術對打,更贊賞張亮大清早準備的愛心早餐。因為逐漸地,他們的身影正慢慢幻化成自己曾經的影子。
  有多少人小時候因為媽媽不在,不得不頂著爸爸扎的不對稱羊角辮去上學?又有多少人在大清早被爸爸做的早餐香味喚醒?即便那隻是一個炸饅頭片,或是一杯煮開的牛奶。“爸爸”這一個詞語,在我們的生命中承載了太多太多的記憶。節目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為一個閘口,讓親情噴涌而出。
  於是,《爸爸,去哪兒》火了,帶著我們對父愛最美好的回憶。
  但有一個問題我們無法迴避:現在不少孩子已經沒有機會享受到父親做的美味,甚至連和父親獨處都成了奢求。據《東方今報》的記者調查,有盡7成的爸爸在孩子面前當起了“甩手掌柜”。
  這不禁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,叫《憂郁男孩的爸爸似乎在月球》,講述的是一位父親為了掙錢養家,從孩子的出生到孩子的成長都無暇顧及。孩子多次發出“爸爸,陪我玩吧”的邀請,但是父親的答案永遠都是“等我回來後,一定跟你在一起”,但直到父親老去,孩子上了大學,承諾也未曾實現。後來孩子成家立業搬出去住,父親需要孩子回家陪伴時,孩子的答案讓這位父親覺得異常熟悉。
  我想沒有一位父親願意自己的孩子由於忽視而終於不再需要自己。古語有雲,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,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。對於4到6歲的孩子來說,爸爸的一句肯定,甚至比媽媽說出的影響大50倍。可以說,母親代替不了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。
  因此,別讓“爸爸”背後所代表的美好回憶隨著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逐漸缺失而消逝,或許,這是《爸爸,去哪兒》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。
  希望《爸爸,去哪兒》能成為一個契機,讓爸爸們別再忘了,在晚飯後和兒子來一場對打,或是給家裡的胖妞一個機會,讓她用肉嘟嘟的小手,撫慰一下你在外疲憊的心。
  文/劉艷秋  (原標題:《爸爸,去哪兒》:父愛造就的收視奇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d61rdyxj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